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S.T.E.A.M:一種有成效的掙扎

S.T.E.A.M:一種有成效的掙扎

從字面上看,S.T.E.A.M.只是科學(Science)、技術(Technology)、工程(Engineering)、藝術(Art)和數學(Mathematics)的首字母縮寫詞。然而,在道爾頓,我們將S.T.E.A.M.定義為一種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實踐,學生們應用他們對科學、技術、工程、藝術和/或數學的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。S.T.E.A.M.學習過程中最美麗的部分之一就是「有成效的掙扎」。

有成效的掙扎
有成效的掙扎是學習的「甜蜜地帶」,學生們在適當挑戰下獨立努力。在有成效的掙扎中,學生們獲得鼓勵但不會被解救。信任他們去嘗試、犯錯並尋找其他方法。要促使有成效的掙扎,問題不能太容易也不能有太具體指示。必須難度適中,既具有挑戰性又不至於讓人感到沮喪。這就是我們所謂的「剛剛好」的問題。

為什麼要讓學生「掙扎」?
在有成效的掙扎中,學生們培養了堅持和靈活思考等習慣。他們學會接受錯誤,培養了成長型心態,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可以完成困難的事情(而不是依賴我們的幫助)。重要的是,他們避免了形成一種學習依賴,即他們期望成人告訴他們如何做某件事或者給他們答案。此外,擁抱有成效的掙扎的學生在以後的考試中表現明顯更好,根據研究,平均分數提高了10-20分(Deslauriers,2019)。

如何實踐有成效的掙扎
道爾頓的S.T.E.A.M.課程、教學法以及探究週期,旨在給學生提供更多機會進行有成效的奮鬥。以下是近期的3個例子:

  1. 六年級的機器人選修課:要求學生為Gomer「機器人」編程,以完成指定任務。他們得到一個提示和語言來描述他們的程序,其餘的就靠他們自己了。接下來,同學們通過合作嘗試、失敗,然後再嘗試,共同完成任務。時間過得飛快,直到下課,其中一個小組才準確完成任務。無論如何,挑戰是恰當的,學習是真實的。
  2. 三年級的劇場設計:要求學生設計自己的電影院並確定找到座位數量的有效方法。 學生們創造性地設計了矩形陣列,以及其他一些有趣的排列方式。 這讓學生發現了乘法的分配律。 當與丁老師談論這項任務時,她幽默地形容自己為「懶惰」的老師,因為她發現自己站在後面觀察學生設計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方法。 事實上,她巧妙地鼓勵學生進行有成效的奮鬥,讓學生參與內容豐富的相關任務中,同時允許學生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。 她不是向學生展示該做什麼並讓他們練習,而是相信他們能夠獨立設計和解決問題。
  3. 二年級的飛鏢算術:最近兩台飛鏢機出現在學校,二年級的任務是找出投出的 3 個飛鏢的總和。 然後,要求他們比較數量,並製定出「戰勝」對手的策略。 在整個過程中,學生們都能夠獨立解決問題,並與同伴合作討論如何才能超越對手。 這樣,同學們就能採取靈活的心算策略,以及堅持不懈地嘗試超越對手。 事實上,Melissa 老師說,學生們還想在課後留下來繼續完成任務表呢!